- 仿生電子皮膚實現觸覺 - 溫度雙模感知,假肢觸感接近人類
- 來源:賽斯維傳感器網 發表于 2025/8/7
韓國科學技術院(KAIST)機器人與智能系統實驗室研發的仿生電子皮膚,在《科學進展》發表的論文中展示了其突破性性能:可同時檢測 0.1-100kPa 范圍內的壓力變化和 10-50℃的溫度波動,空間分辨率達 100dpi(每英寸 100 個傳感單元),響應時間僅 5 毫秒,各項指標全面超越現有產品,使假肢首次具備接近人類皮膚的觸感分辨能力。
這款電子皮膚采用三明治式三層結構設計:底層是基于石墨烯的壓力傳感器陣列,通過壓阻效應(壓力導致材料電阻變化)實現力學感知,其石墨烯片層間的微褶皺結構使靈敏度達到 0.5kPa⁻¹,可感知蝴蝶停落的壓力;中層為垂直生長的氧化鋅納米線網絡,利用其壓電特性實現溫度檢測,納米線的直徑僅 50 納米,確保了快速的熱響應;頂層是聚酰亞胺柔性封裝層,厚度僅 20 微米,可承受 10 萬次彎折而不損壞。
“我們在傳感器陣列中集成了 2048 個獨立通道,通過時分復用技術實現并行信號采集。” 研究帶頭人李在煥教授在演示中展示,裝配該電子皮膚的假肢能準確區分絲綢(0.2kPa)與砂紙(5kPa)的觸感差異,甚至能辨別 37℃與 38℃的溫差 —— 這相當于人類指尖對溫度的分辨極限。
臨床試驗的效果更為顯著。在對 12 名前臂截肢患者的 6 個月測試中,使用該電子皮膚的假肢用戶,物體識別準確率從傳統肌電假肢的 65% 提升至 92%,其中對易碎物品(如雞蛋)的抓取成功率從零提升至 83%。患者滿意度調查顯示,佩戴舒適度評分(10 分制)從 4.2 分提高至 7.8 分,83% 的使用者表示 “能感受到接近真實的觸感反饋”。
該技術的產業化進程正在加速。韓國現代重工已獲得獨家授權,計劃 2028 年將其應用于汽車裝配線機器人,預計使精密部件裝配效率提升 50%,誤操作率降低 90%。醫療領域,首爾國立大學醫院正推進臨床驗證,目標 2029 年實現商業化,初期定價約 8 萬美元,僅為現有進口觸覺假肢的 1/3。
- 如果本文收錄的圖片文字侵犯了您的權益,請及時與我們聯系,我們將在24內核實刪除,謝謝!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