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多地已開展產業布局,中國智能傳感器爆發在即!
- 來源:互聯網 發表于 2020/6/23
隨著近年來云計算、人工智能、大數據等技術在國內落地,國際品牌主導傳感器市場的局面正在逐步扭轉,傳感技術自主化國產化成為大勢所趨。數據顯示,全球機器人傳感器市場規模在2015年達到3.5億美元,到2021年將翻番至7.09億美元,2015-2021年復合增長率為12.4%。
物聯時代,傳感技術無處不在。據悉,目前全球傳感器各類約有2萬種之多,我國已擁有科研、技術和產品約1萬多種。不過,目前全球主流傳感技術仍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,中國傳感器行業整體缺乏創新的基礎和動力,特別是在敏感元件核心技術及生產工藝方面差距較大。不過,巨大的物聯市場,勢必會推動傳感技術在中國的發展。

智能傳感器行業迅速發展,多地已開展產業布局
2020年5G商用落地加速,標志著智能感知互連時代已經到來。物聯網、智能汽車、可穿戴設備、機器人等新技術的大規模應用,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動能。所有這些新興產業的發展,都離不開小小的它——智能傳感器。
智能傳感器是具有信息處理功能的傳感器。智能傳感器帶有微處理機,具有采集、處理、交換信息的能力,是傳感器集成化與微處理機相結合的產物。與一般傳感器相比,智能傳感器具有以下三個優點:通過軟件技術可實現高精度的信息采集,而且成本低;具有一定的編程自動化能力;功能多樣化。
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《2019-2023年智能傳感器行業深度市場調研及投資策略建議報告》顯示,2019年,全球智能傳感器行業市場規模接近350億美元,未來幾年,隨著智能制造、物聯網、車聯網等相關行業的發展,全球對智能傳感器產品的需求將快速增長,預計2025年,全球智能傳感器市場規模接近900億美元,年均復合增速接近20%。
隨著全球智能傳感器及下游行業的快速發展,中國多個城市已開始在智能傳感器領域開展產業布局。
2019年8月24日,重慶市傳感器特色產業基地正式揭牌,產業基地位于北碚區歇馬小灣,規劃建設面積約4.24平方公里,以工業、科研、其他商務設施等產業用地為主。該區域將依據《北碚區傳感器產業發展規劃(2020-2025年)》,圍繞北碚區傳感器產業、技術、智力資源富集區域,作為傳感器產業發展的主戰場,與新能源汽車、物聯網、汽車電子、儀器儀表、新材料等重點產業聯動,打造西南高端智能傳感器產業園。
2019年10月,“陜西省智能傳感器產業園”授牌,產業園落戶寶雞,項目計劃總投資20億元,規劃占地198畝,總建筑面積13萬平方米,分為孵化園、科技園、產業園3個片區建設。其中,產業園規劃建設8.3萬平方米多層標準化電子廠房,配套建設3000平方米超凈車間、體驗中心、創新中心和西北較大的封裝檢測中心,重點引進50戶以上,在力敏、光敏、磁敏、氣敏、慣性等方面具有領先技術和核心科技的新型傳感器企業,全面培育“設計 制造 封裝 測試 整機產品 應用集成”的智能傳感器產業鏈,力爭到2025年建成國家傳感器產業示范基地。目前,產業園已破土動工,計劃2020年10月竣工投用,孵化園和科技園的廠房已經建成。
2019年11月,中國(鄭州)智能傳感谷規劃正式發布,明確提出“經過3-5年發展,鄭州市智能傳感器產業基本呈現技術先進、應用繁榮、產業鏈完善的產業生態系統,打造中國(鄭州)智能傳感谷,成為全國重要的特色智能傳感器產業基地,建成國際知名的智能傳感器應用示范城市。”規劃還提出,以鄭州高新區為核心,謀劃3至4平方公里的智能傳感器產業小鎮,打造智能傳感器材料、智能傳感器系統、智能傳感器終端“三個產業集群”,發展環境傳感器、智能終端傳感器、汽車傳感器“三個特色產業鏈”,推動鄭州市智能傳感器產業規模化、特色化、差異化、高端化發展。到2025年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,鄭州市智能傳感器產業相關規模達到1000億元,利稅150億元。
目前國際上從事傳感器研制生產單位已超越6500家。美國、歐洲、俄羅斯各自從事傳感器研究和生產廠家1000余家,日本有800余家。
智能傳感器未來的發展方向
作為物聯網的“觸手”,智能傳感器對于當今信息時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,并日益朝著微型化、集成化和網絡化方向發展。

(1)微型化
智能傳感器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是微型化,即微傳感器,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MEMS傳感器。MEMS(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,微機電系統)是指尺寸在幾毫米乃至更小的高科技裝置,其內部結構一般在微米甚至納米量級,是一個獨立的智能系統。
隨著集成微電子機械加工技術的日趨成熟,MEMS傳感器將半導體加工工藝(如氧化、光刻、擴散、沉積和蝕刻等)引入傳感器的生產制造,實現了規模化生產,并為傳感器微型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。
(2)集成化
智能傳感器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二是集成化。目前,一些企業開始研發集成傳感器,比如將麥克風與氣壓傳感器進行集成,將氣壓傳感器與溫濕度傳感器進行集成,將麥克風與溫濕度傳感器進行集成等。
傳感器集成化有幾個優勢:一是實現產品功能更加強大,滿足多樣化需求;二是成本優勢,1個集成傳感器比2個單獨的傳感器更加具有成本優勢;三是降低尺寸,可以滿足更多可穿戴式智能產品的發展需求。
(3)網絡化
智能傳感器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三是網絡化。與傳統的較大型傳感器相比,智能微傳感器的成本低,但是其覆蓋范圍較小,所以在實際的應用中,通常需要成千上萬的微傳感器協同工作,這就是智能傳感器的網絡化。眾多微傳感器之間的網絡化聯接采用近距離低功耗的無線技術,構建無線傳感器網絡。該技術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(MIT)的《技術評論》雜志評為對人類未來生活產生深遠影響的十大新興技術之首。
伴隨著物聯網、智能汽車、可穿戴設備、機器人等產業的加速落地,未來智能傳感器市場規模必將大幅增長。只要把握好這個重要機遇,在政策、市場等利好加速落地的情況下,我國智能傳感器行業的發展前景可期!
若本文收錄的圖片文字侵犯了您的權益,請郵件聯系我們,我們將在24小時內予以刪除
- 如果本文收錄的圖片文字侵犯了您的權益,請及時與我們聯系,我們將在24內核實刪除,謝謝!















